三处英王府对联纠误
作者:苏三
天京英王府对联
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当道
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
此联联首嵌有英王二字,语句风格也确实很适合陈玉成的少年豪情。但它并不是天京英王府联,而是广西大洪国南兴王陈金刚王府联。
关于此联系天京英王府对联的说法,实出自民国时期的《太平天国野史》。但《太平天国野史》记录了大量讹传,在录述对联上也有错误,比如该书收录的李秀成所撰祭阵亡将士联竟有“菩提梵曲”一词(佛教在太平天国是异端宗教,李秀成身为地方大员,不可能公然在对联中使用佛教元素)。
另一方面,包括地方县志在内的一些材料明确提到这副对联系陈金刚攻占贺县后的王府对联。
《清稗类抄·武略类》:“光绪初,粵有两福将之称,一谓陆路提督郑绍宗,一谓水师提督方曜也。郑初从粵寇,为陈金刚部下之健将。有军师孙某,诡谲多智术,至为陈所信任。陈破广西贺县后,以李氏宗祠为王府,门前署联云:‘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当道;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即孙所撰。”
《信都县志》:“咸丰八年……陈逆乃委郑金先行,由怀集取道信都……该匪初到,以信都名为开封府,取开建封阳之意,踞官潭为大营。有江子村马锡蕃、新寨村陈继襄,均被逼出墟,勒以各赠对联,方准回家。锡蕃联云:‘王者诞自天,谁敢化蛇当道;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继襄联云:‘大地阔边疆,山河再秀;洪荒开宇宙,日月重光。’因该匪当时号为大洪,或附属洪秀全而取意,故陈联粘贴大洪字样。”
吴恭亨《对联话》:“又附二联,一、清季陈金刚破贺县,自辟王府,其客为署门联云:‘王者命于天,谁敢化蛇当道;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二、临淄有三不著旗号者张锡,原为首领,愤胶州租割,以不纳钱粮为抵抗,其曰‘三不’者,不民不兵不贼也。张氏有门联云:‘吾人尽草泽奇男,不管是何朝代;此地乃桃源变相,故能长驻春风。’按,二作均若桀骜,不得徒以草冠抹杀之。”
陈金刚于咸丰八年(1858)年攻占贺县,陈玉成于咸丰九年(1859年)封英王,从时间上看,替陈金刚撰写对联者不大可能是参考了千里之外的英王府对联。据此,我认为这副对联的真正主人应该是陈金刚。
安庆英王府对联
英气昭昭,欢腾士庶
王威赫赫,喜溢军民
此联出自时人余一鳌的笔记《见闻录》,钟文典先生认为这是安庆英王府对联,但结合《见闻录》全文内容,此联应是陈玉成某处行馆的对联。
余一鳌《见闻录》:“狗逆所居匾曰英王行府,门联云:‘英气昭昭,欢腾士庶;王威赫赫,喜溢军民。’”
余一鳌《见闻录》:“鳌孑身被掳,历苏州、常州、丹阳、句容、溧阳、东坝至建平折还东坝,由水路历高淳、太平府至采石过江抵和州。八月,至无为州。九月,至庐江……在庐江借事出城脱逃……至无为州之牛埠,跟贸易人至桐城所属之六百丈渡江,至池州府铜陵县大通镇对江地名荷叶洲,始达官军地界。蒙外委吴君邦林收纳,清明日剃去长发。三月初四日,自荷叶洲搭船。初六日,泊安庆。初八日,抵望江之吉水镇……十二日,搭船上湖北。二十日,抵武昌府。”
上文可见,余一鳌去了一系列地方,但并没有去过太平军治下的安庆。他到达清军地界并剃了发后,才在旅途中停泊在安庆附近(既已剃发,则他不可能入城)。也就是说,余一鳌并不是在安庆见到这副对联的,他自己也说了贴对联的地方是“英王行府”,可见这副对联属于陈玉成在外地的行馆。考虑到余一鳌在苏南的踪迹以及他离开苏南后主要跟随陈时永部而非陈玉成本队,我认为这副对联比较可能是苏州或常州英王行馆联。
桐城英王府对联
英雄医国
王道诛妖
此说出自许谦的《名人与桐城》,但缺乏原始材料佐证。
许谦《名人与桐城》:“1856年8月,太平军为稳固桐城,保卫安庆,陈玉成率部万余人,来到桐城,在桐北胡家铺、栏杆山一线,将清提督秦定三的桐仁营和练勇共八千五百人围困18个昼夜,并与前来增援的清寿州总兵郑魁士部激战于城东的乌石岗,战斗持续一个月之久,击毙了清军副将肖同福、守备刘精一、游击葛永茂等。陈玉成在桐城县城西辕门设英王府,府门两边书联曰:‘英雄医国;王道诛妖’,不难看出他要稳固桐城、保卫安庆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1859年陈玉成才封英王,这次桐城之战发生在1856至1857年,陈玉成不可能未卜先知题一个英王联。另外除了2008年出版的这本《名人与桐城》,我暂未发现任何原始材料提到这副对联,此联很可能是后世附会之作。
簿书衙导览 – 英王府
9 小时 ago[…] 三处英王府对联纠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