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三河之战湘军究竟损失多少?

作者:云骑尉

原文地址: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三河之战湘军究竟损失多少?

 

这篇文章不讨论三河之战的战争背景,不讨论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艺术,也不讨论此役对于双方战略态势造成的影响,只简单关注一下湘军此役的实际损失状况。

一说三河之战湘军的损失,最常见的莫过于五千,六千,七千这几个数字,还往往给安一个肯定性的结论——全歼。实际到底如何,最可信的数据是哪个,又是否被全歼,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得定义三河之战的具体范围。

后世总体来看,三河之战的定义范围有三种,第一种,从李续宾率部入皖攻击太湖开始,历经连续攻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再猛攻三河不克,最后兵败,太平军反攻舒城,桐城,湘军后撤宿松,二郎河为止,很明显,这是战役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三河之战”,个人是完全不认同这种定义的,一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李续宾部参战,还有主要担任进攻安庆任务的都兴阿军(下辖多隆阿,鲍超等部),李,都二军虽各自负责一个战略方向,但其互相之间有着紧密的的战略关系(此处不展开),将湘军进攻安庆归入三河之战的范围显然不恰当,二是这个过程中的前半段太平军主力还没有从东线赶回,双方还不是主力对决,将皖北太平军各城守军的节节抵抗归入三河之战的范围似乎也不恰当。这种定义范围的三河之战不如称为“湘军第一次征皖之战”更合适(当然这是湘军视角下的定义)。

第二种,从李续宾将部分部队留防桐城,舒城,亲率一部进攻三河开始,到三河兵败,太平军反攻舒,桐,湘军后撤宿松,二浪河为止。这种定义显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主力会战的阶段,可以称其为广义上的三河之战。

第三种,范围最小,那就是李续宾率军猛攻三河,遭到自东线赶回的太平军主力强力反击,兵败身死。这可以称其为狭义上的三河之战。

清楚了三河之战的战役范围,接下来则是搞清李续宾部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兵力规模,这仍然要从他入皖展开进攻的时候开始。其自西向东,连下四城,直到留防舒,桐,进攻三河,兵力编成序列,规模多有变化,需要一一梳理。

最先入皖并攻克太湖时的序列为,湘中营,湘右营两营(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湘后营(总兵衔副将周宽世),副右营(记名总兵李续焘),副左营(副将胡裕发),奇右营(副将赵克彰),利中营(副将李存汉),利右营(副将李长林),毅中营(副将彭祥瑞),亲军马队(同知直隶州萧积仰(前),副将刘人和(后)),以上步队九营,马队一起为李续宾的嫡系湘军。正仁营(副将何绍彩),左仁营(参将黄胜日),前仁营(副将朱希广),后仁营(都司李运络),凯左营(副将杨德武),信前营(参将谢永祜),智字营(游击余云龙),以上步队七营为胡林翼的湖北抚标湘军。共计步队十六营,马队一起,8000余人(步队每营500计,马队每起150计)

然后是攻克潜山,都兴阿从所辖吉,黑马队中抽出营总保庆,巴图隆阿二起马队(约300人)配属李续宾指挥,此时序列为上述马步十七营起➕配属的二起吉黑马队,共计步队十六营,马队三起,8000余人。

攻克桐城前后,从湖北后方增调胡林翼抚标湘军义中营(运同丁锐义),义左营(参将张嵩龄),义右营(游击张养吾),李续宾嫡系湘军元中营(副将王载驷),贞右营(副将成大吉),杨载福湘军外江水师的护右营(参将彭友胜,该营为湘军水师陆战营之一),又从九江抽调李续宾嫡系湘军刚中营(参将赵友材),贞中营(副将萧庆衍),元右营(副将沈俊德),又在桐城以后方新到的新兵组建前左营(副将雷风云,仅三百人),总计新增步队十营,但同时将副左营(胡裕发),正仁营(何绍彩),智字营(余云龙)共三营替换调回湖北,经过这一系列的增调,新建和替换,李续宾部在从桐城继续前进前,兵力共计步队二十三营,马队三起,约10600人(因连续攻坚,除九江调来的三营外,其他步队各营均不满编,共缺编约千人),官文奏报亦言“李续宾所部约在万人……因连克潜太舒桐四邑……留兵驻守,以至愈分愈少”。以上马步各营起的管带姓名需要看清牢记,有助于分辨接下来才算真正开始的三河之战到底是不是“全歼”。

接下来李续宾在桐城留驻步队九营(赵克彰,李长林,王载驷,成大吉,赵友材,萧庆衍,沈俊德,朱希广,雷风云),吉黑马队二起(保庆,巴图隆阿),约4500人,自率步队十四营(李续宾,周宽世,李续焘,李存汉,彭翔瑞,黄胜日,李运络,杨德武,谢永祜,丁锐义,张嵩龄,张养吾,彭友胜),马队一起(刘人和)约6100人进攻舒城。轻松拿下舒城后,将谢永祜的信前营400余人留防舒城,随即亲率所余步队十三营,马队一起5600余人扑向三河,就如曾国藩战后奏报所说“李续宾所部除留防九江及舒桐外,随征不过五千余人”,而官文所言“迨由舒城进剿三河,意在速援庐州,定远,惟四面水乡,进易退难,孤军深入,而随营四五千人……”甚至略有少报。

这样我们对于三河大战前李续宾所部的实力和具体位置就清楚了,既李续宾亲率马步十四营起5600余人在三河,马步十一营起4500人在桐城,步队一营400余人在舒城。

最后就看三河,舒城,桐城三战湘军的损失情况了,通过史料和数学模型的推算,李续宾在三河被歼4700余人,突围约900人(约800余人逃到桐城,近百人逃到潜山),随即太平军大举反攻,分别击溃舒城,桐城留防湘军及三河突围残部,分别歼灭200余和约1000人,计三战歼灭李续宾系湘军,胡林翼抚标湘军,杨载福湘军水师陆战队共约六千人。正如曾国藩在奏报中依次简述三河,舒城,桐城三战后所说“凡湘军员弁兵役随李续宾死者近六千人”,可见,在曾国藩的定义里,所谓三河之战,其实就是三河,舒城,桐城三战的总和。下面是具体到三河战场湘军的损失明细(基于史料和数学模型):

番号 损失 突围

湘中营,湘右营 819 27

副右营 285 138

湘后营 334 89

利中营 401 22

毅中营 334 89

亲军马队 114 36

左仁营 334 89

后仁营 340 83

凯左营 340 83

义中营 423 0

义左营 335 88

义右营 340 83

护右营 340 83

共计损失4739,突围910

三河战场李续宾总共不过5600余人,参战的13名营官中,战死三河的仅仅三人(亲统湘中营,湘右营的李续宾,义中营丁锐义,护右营彭友胜),其他10人均成功突围,此外李续宾中军幕僚中如同知直隶州金国琛,府经历县丞毛有铭等人也成功突围,既然文武官佐能突围,他们随带的部分部下自然也能够成功突围,所以,三河战场太平军不可能“全歼”了湘军,相反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员成功逃脱。随后的舒城,桐城战斗,留防湘军各营,吉黑马队以及三河残部受三河战败,名将陨落影响,战意不坚,被太平军轻松击溃,实际损失约1200余人,但混乱中,21名营官(舒城1人,桐城11人,三河逃回桐城9人,另有1人逃至潜山)被太平军击毙6人(利右营李长林,刚中营赵友材,前左营雷风云,利中营李存汉,毅中营彭祥瑞,亲军马队刘人和,后3人为三河突围者,真真应了那句“逃的了初一,逃不过十五”)。

可以总结了,如前所述关于三河之战的范围定义有三种,如果是第一种,湘军损失包括连下四城的攻坚损失➕三河,舒城,桐城三战的损失,关于四城攻坚损失,胡林翼奏报很清楚,“迨经提师入皖,一月之内,攻克四城,血战力取,每次中伤精锐,已逾千人”,这样湘军总损失既为四城攻坚损失1000余➕三河,舒城,桐城三战损失6000,共7000余人(如果再认真点,还得加上都兴阿攻击安庆的损失,虽然估计不会太多)。如果是第二种,湘军损失既为三河,舒城,桐城三战的损失,既6000人,这也是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大佬所定义的关于三河之战的损失。如果是第三种,那湘军损失仅仅只是三河战场的损失,既4700余人,最多不会超出5000人。李续宾先后参战步队26个营,马队3起(其中3营步队从桐城调回湖北,马队2起是东北马队),总计约13450人(入皖前的编制数),总计逃回当在6000多人,甚至还低于胡林翼奏报中“兹据李续宾胞弟道员李续宜收集三河,桐城员弁勇丁七千余人,逐一查询……”的战后收容数据。这样也就完全清楚了,无论是三种定义中的任何一种“三河之战”,所谓的“全歼”李续宾部,都纯属以讹传讹的历史滥觞,显得非常可笑。

最后补充两点,一是整个湘军第一次攻皖之战中,先后参战的李续宾嫡系,胡林翼抚标,杨载福水师陆战队共步队26营,马队一起,这些只是他们所带部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据曾国藩战前的统计,上述三部分湘军战前总计共有37营起(李续宾嫡系步队22营,马队1起,胡林翼抚标步队10营,杨载福水师陆战队4营),这还不包括都兴阿麾下的多隆阿(精选,飞虎,开化等约10营),鲍超(霆字5营),吉黑马队(约10起),留守湖北的唐训方部(训字约6营),舒保部(吉黑马队约2起),杨载福外江水师(10几个营),彭玉麟内湖水师(8营),官文的湖北襄河水师(约数营)以及其他零星部队(以上为不完全统计,营起数即使有误差,也很小),可见三河之战几千人的损失,只是官文,胡林翼湖北军团的一小部分,实在不算多,但之所以在湘军历史上或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此战显得意义深远,而被反复描述,究其根本,一是这是湘军自组建以来前所未有的一次损失,二是李续宾的阵亡对于湘军来说是个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一度造成湘军湖北军团没有了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前敌总指挥,胡林翼不得不亲自接手的局面,三是此战和石达开远征军攻入湖南的行动一起打断了湘军的征皖进程,迫使湘军集团的征皖行动停滞了约一年之久,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主力得以从容展开解围天京和在皖北的一系列作战。

一是关于三河之战有所谓“大小文武官员被击毙数百,战场遗留大批顶戴”的说法。其实这完全不用大惊小怪,截止三河之战,罗泽南,李续宾系统的部队是作战历史最长的老牌湘军,以往鲜有败绩,历经大小上百战,以军功获文武实缺或候补官位的绝对不下千人,不说李续宾,乃至营哨各将,即使普通什长,大头勇丁,因军功获官位顶戴的更是大把。何况李续宾当时因为已经是加巡抚衔的实缺布政使,军中甚至已经称呼其为“中丞”(清代巡抚别称),所以在其中军司令部随带了大批的文武幕僚,多达几十人,如曾国藩六弟同知曾国华,道员孙守信,同知直隶州何忠骏,董容方,知县王揆一,杨德訚,同知何裕,府经历县丞刘运会,李续艺等等,均战死三河。乃至于后世湘军文人在形容最早期被曾国藩调到长沙建军时就成立的湘勇中,左,右三营时,有句话就叫“中营的银子,左营的旗子,右营的顶子”,其中“右营的顶子”说的正是李续宾管带,以军功突出著称的湘勇右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